北京大学等11所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5月6日,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授牌仪式在京举行,北京大学等11所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授牌仪式上,北京市委副书记苟仲文出席并讲话。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杜飞进、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北京日报社社长傅华分别致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等单位领导以及11所协同创新中心所在高校领导、协同单位负责人,60所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和高校师生代表200余人参会。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批示精神,加强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2015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作为落实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北京市着力建设一批一流的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9月,在北京大学的领导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承担单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中心,联合了北京建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四家协同单位,开展了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经专家评审和市委教工委委员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大学等11所协同创新中心最终成立并举行了此次授牌仪式。
北京市委副书记苟仲文在讲话中要求各协同创新中心要把上水平、做贡献作为最终目标,把聚资源、促协同作为工作重点,把守制度、增效益作为基本遵循,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高地,理论人才基地和理论高端智库。坚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三位一体,增强协同互动,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集聚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推出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汇聚京津冀地区和境外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资源,将理论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给各级党政机关的决策咨询建议,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出贡献。苟仲文要求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坚持首善标准,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北京高校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
北京大学等11所牵头高校,都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号召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基础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较为完备。这11所高校中有三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高校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师资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具备一定资源条件,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提供支撑与保障。
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的改革思路要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据悉,北京市在为期5年的周期内,将向每个协同创新中心投入2000万至2500万的经费,用于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参加此次成立大会和授牌仪式。
附:11所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清华大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